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8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龚志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无直接利益冲突”不同阶段的群体心理及其疏导策略研究》顺利结项,鉴定等级为“合格”,证书号为20243100。
本项目于2018年6月立项,后因疫情防控、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延期研究至今。整个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公开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论文9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4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CSSCI全文收录1篇。结项成果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无直接利益冲突 ”是群体性事件在21世纪初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引发冲突的事件本身并无直接间接利益关系,他们在参与冲突的过程中也没有提出自己的直接利益诉求,而只是借助这一偶发事件来发泄自己长期淤积的不满情绪。
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度呈增长趋势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作为群体性事件的一部分,“无直接利益冲突”虽然仍时有发生,但其渐趋式微的态势已是不可逆转。
第三,“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发展要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明,参与者的群体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正是在一种以情绪宣泄为主要内容的群体心理的作用下,人们一步步地从旁观行为发展为参与行为、从众行为,个别人甚至进一步发展为越轨行为。
第四,“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心理具有复杂性、多元性。从性质上看,正面心态、中间心态与负面心态并存;从主体上看,领导力量、骨干力量与外围力量各异;从阶段上看,酝酿阶段、发展阶段、激化阶段有别。
第五,“无直接利益冲突”酝酿阶段的群体心理主要包括: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产生的相对剥夺心理、因公权力异化而产生的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心理、因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滞后而导致的造势心理等。“无直接利益冲突”酝酿阶段群体心理疏导的重点和关键,是尽可能地减少民众的负面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
第六,“无直接利益冲突”诱发阶段的群体心理主要包括:情绪唤醒和情绪传染而引发的借机发泄心理、自主人格消失而导致的从众心理、简单思维定势导致的刻板印象心理、带有功利性质的“搭便车”心理等。“无直接利益冲突”诱发阶段群体心理疏导的重点和关键,是尽可能地阻却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化。
第七,“无直接利益冲突”激化阶段的群体心理主要包括:“去个性化”导致的法不责众心理、观众效应带来的自我表现心理、信任感缺失导致的逆反心理、一小部分人的趁火打劫心理等。“无直接利益冲突”激化阶段群体心理疏导的重点和关键,是尽快控制、平息冲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做好心理安抚工作。
第八,坚持标本兼治,筑健康、理性、乐观、向上的群体心理,是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根本之策。其主要措施包括:践行新发展理念,切实增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新思维方式,培育健康理性乐观向上的群体心理;优化实践路径,减弱乃至消弭民众的负面群体心理等。
本研究成果在多方面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无直接利益冲突”酝酿、诱发、激化三个不同阶段作为研究坐标,分析参与者在不同阶段的群体心理及其相应的疏导策略,有助于推进这一领域的理论创新,拓展“无直接利益冲突”研究的新领域、新天地。
(撰稿:刘志筠;一审:孙喆;二审:司永海;三审:龚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