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

发布日期:2022-11-12  来源:   浏览次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案、进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10月底至11月初,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基层教学组织先后开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对如何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连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分别结合各自的教学工作,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教学“无缝衔接”“零时差进入”的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案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李铁老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七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教学中,结合二十大关于这一问题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就“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做了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运用课堂提问、视频播放、学习通抢答、学生答题点评、课件共享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线上学习中,既牢牢掌握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概念、重要价值以及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维路径,又准确领会、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刘志筠老师:

在讲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时,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有机融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二十大报告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在讲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的重要论述融入其中,强调这不仅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还是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紧密结合,用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思政课程照亮其青春前进之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谢敏振老师:

在讲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专题时,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为引题,通过文化底蕴—文化设计—文化商品—文化产业的逻辑理路,层层深入地让学生深入理解党的二大报告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重要论述。一是通过课前对吉祥物形象与意蕴的询问,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粹,文以化之”的深刻内涵。二是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具象化文化创意中体会文化创新创造的独特魅力。三是通过冰墩墩新品陶瓷的亮相、裸眼3D视频的首发及其依据形象开发的服装、文具等特许产品的“一墩难求”,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四是通过冰墩墩年均产值2.25万亿美元的文创大生意以及中美文化产值的差异,让学生思考文化创新的时代需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李冰老师:

在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二节第四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融入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二十大报告专门单列一部分内容阐述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在以往的党代会报告中是没有先例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表明我们党深刻意识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充分践行了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郑宁宁老师: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的二十大报告百余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党心凝聚民心,民心映照党心;江山不负人民,人民守望江山。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夯实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让党心民心更加同频共振、交融共鸣。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凝聚人民更强大。只要我们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凝聚亿万人民同心向党、携手奋进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曹风雷老师:

在讲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这一专题时,结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屡次出现“左”倾错误,原因何在,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从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一段精辟论述:“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张杨老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认真学习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将其融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相关章节教学中,讲清楚法治对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固根本”的保障作用,对于全社会成员各种行为和活动具有“稳预期”的保障作用,对于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具有“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让法治精神沁润学生心田,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提高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的先行者、明白人、宣传者。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文国兴老师:

在讲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专题中,将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论述有机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也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保证,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发展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做出的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系龚志宏老师: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讲清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含义,指出大变局的“变”包括世界力量格局之变、世界体系格局之变、世界发展范式之变、中国综合实力之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二十大报告关于“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述。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发生这些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李铁、刘志筠、谢敏振、李冰、郑宁宁、曹风雷、张杨、文国兴、龚志宏撰稿;龚志宏统稿;孙喆一审;司永海二审;龚志宏终审)